与侯麦那些哲学电影的本质区别是,对哲学元素的征用仅仅停留在报菜名层面,影片本身不具备任何思辨色彩。内核是纯正的小清新风,流畅,舒缓,轻盈。3.5
“一头黑猫从屋顶走过,它朝左看看,它朝右看看,它归它慢慢走过去了。生活自顾自走过去了。”
于佩尔阿姨的表演特别好,精神世界丰富的女人需要爱情么?连艳遇都不需要。
她出演的电影,我是每一部都要看的。她真的是一个很美的人,这种美不是少女如鲜花一样的美,是开过了花结出了果,果实落在地上,又长出一棵小树的那种美。
放弃行动,是一个哲学家的道路。放弃革命,是一个年长者的选择。放弃将就,是一个女人的尊严。
忧郁症母亲的政治审美,市场和内容所提供的真理能否辩驳,无政府主义农场走丢了潘多拉,分手丈夫的海边小屋,欣慰学生亦非归属,柏拉图儿童读物,平安夜催眠曲……一位哲学老师bittersweet的小生活,将所有悲痛都过得轻松幽默波澜不惊,只在不经意时悄悄哭泣。很不错
就我所知道的哲学系女教师,做了母亲的,没做母亲的,当了祖母的,生活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会因为读过了阿多诺和列维纳斯,通晓霍克海默和叔本华,就会有别于旁人。好些道理与意义并不是只有哲学家才懂得。
六十几岁的于佩尔梳着马尾穿着红色吊带裙走在林间,这不就是少女吗
以一连串生活片段慢条斯理地讲述五旬哲学教师在因婚姻破裂、事业受阻和亲人离世等生活变故而被迫获得自由的情况下如何在自己身上而非依赖男性寻求满足并同时和年龄斗争的过程。影片避免强烈戏剧性和情感宣泄,伴随着政治哲学讨论的丰富对白幽默而睿智,场景转换时常以突然剪辑强调每一片段的重要性。
2019-9-8重看;掉书袋于无形,各方大咖随意闪现在细枝末节,生活的琐细真实消解哲学形而上的沉重,「生活在别处」的远方诗意虽无法解决现实的具象问题,却拥有日常的温度和肌理,沿袭侯麦式文艺(山庄那段尤为同感);几段哭戏甚好,从深陷乱麻到抽离物外(从捧花到抱猫到抱娃的过渡),人生的底色虽不外是荒凉,葆有自我,未来总是更好。
于佩尔演活了顶着中产阶级外壳的那群人,他们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故步自封,现实世界里的一束鲜花一个陌生人的吻也会吓得他们慌了神,最终唯有亲情才能激起他们心中的柔情。影片用哲学元素展现了一个女教授的精神生活,疲于奔命的同时又能保持理智,导演的手法像是四俩拨千斤,文艺的腔调拿得很好。
年度十佳!仙女于佩尔演这类角色信手捏来,就像喝水一样轻松。有趣的是,这片儿很容易投射到自己,如果我到了于佩尔的年纪,还没有她那样的仙气,没哲学做精神支撑,没法国帅哥学生,突然又遭到各种各样的家庭变故,我该如何处理?这片细看下来太致郁了....
过去共你,聊卢梭读福柯拜谒夏多布里昂;而今相觑,叹惋着圣诞节你要一个人过。脚步风风火火,她过着自己的知性生活,却在看到桌上的鲜花时发了火,瞄到出走的黑猫时泄了气。娇艳的花朵映衬着生活的嘲讽,落难的老鼠犹如人生的颓唐。一面墙,隔开含饴弄孙的现时和熠熠生辉的往昔,一杯酒,敬献给明天。
“孩子们成家了,丈夫离开了,母亲去世了.我自由了,我彻彻底底地自由了.”
女人過40就沒戲了----皈依這種俗見的哲學女教師,生命與學問當然斷成兩截。但能怪她麼?即便是片裡的山中公社,也是群雄聚義高談,女人上菜刷碗;社會不友善,學者常偽善。原生家庭的失愛失學,也暗中左右了她勤學戀家的務實人生。一部完全的電影,精緻典故和雨蓓一樣迷人。將來事不好說,但她扛得住。
人到中年,生老病死离都经历了,对她来说却是如释重负、一切才刚刚开始。风风火火的步伐,关于哲学和将来的事:一部法国版的“女人四十”。说实话于佩尔阿姨演这种中产知识女性太没难度了,倒是写出这样生活剧本的80后女导演确实该得银熊奖~
将哲学视为生命信条的女人永远不孤单。
最后哄宝宝的时候唱的歌,不是他们的舒伯特,不是他的WoodyGuthrie,是她从回忆里抓出的Ilyalongtempsquejet'aime,不为自己或他人,而是唱给生活本身。
在伍迪·艾伦的影片之中,人物往往对自身的犬儒主义一无所知。而在米亚·汉森·洛夫的这部”知识分子影片“之中,于佩尔饰演的哲学教师却无时不刻面对后68的日常生活之下的自洽危机——来自现实世界的符号系统将其捕获至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而哲学著作中的篇章则形成了对这种状态的隐喻,隐喻的开始是思辨性的消亡。L'avenir是一种即将到来的事物,在它的不断推迟与收缩之后建立知识合法性,成为知识中产的阶层护盾。影片的片名指向了一种反讽,正如影片开始的激进抗议。即将到来之事已经到来,令人物从知识之中回撤,投入到不断否定自身的“行动”之中。《将来的事》没有什么乐观主义,而是以一种不情愿的姿态出演了一部福音电影。在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导演在一个圣诞家宴的结局之中将摄影机后拉,将人物褶皱在伯格曼式的室内空镜之中。
好熟悉的现实主义风味啊!老演员于佩尔还是那么知性、充满生命力。随着这位中学的哲学老师展开的人生波折、困扰,等等等等,引入感慨:他们的中学教师和学生是这么教学、生活的啊,完全不同于我们的照本宣科,只为了应试。人生总会有生老病死,但有质疑、探索,能自主、自由地活着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