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对少年只是情欲上的依恋吗。。我想未必,他最后伸出手想去抓住的是他对于不羁的天然的年轻的美的追求和渴望,因为他之前缺少这种越界的邪恶感,他害怕平庸可是却不敢逃离平庸,这个男孩是他内心不敢释放的原始欲望,而他却在这种美的对比下愈发绝望最终死亡,风景画一般的电影啊,飙泪鸟。。
【SIFF胶片版】1.乍看是忘年同性恋+柏拉图式爱情,实则延拓至对艺术与永恒美的执著追寻。2.理性与感性交锋的3段对话颇具洞见。3.维斯康蒂大量运用变焦推镜与运动长镜,横摇+快推模拟人眼扫视。4.冷寂萧索的威尼斯图景似[威尼斯疑魂]。5.马勒古典配乐极具代入感。6.沙漏念想,海滩远景长镜。(8.5/10)
有些美是值得为之死去的...
基本上算是没有剧情只有眼神,马勒交响曲超长MV。但,这个“世界第一美少年”真的不是浪得虚名的,美得让人甘愿只为多看他一眼而死去
梁朝伟讲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是《公民凯恩》、《魂断威尼斯》与《十诫》真当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它们恰巧代表电影的三个组件:故事、美感与人性。结果有三位导演助他成就完美的艺术电影蓝图,他们分别是:李安、王家卫与侯孝贤。——叙事节奏缓慢,配乐和氛围营造唯美,导演很经常用移动变焦镜头,……。
世上最美的美少年虽然我很反感那个中年秃顶的作曲家但是对于这部电影还是喜欢的
梁朝伟最爱的电影。维斯康蒂这一部完全放弃了叙事啊…
从现代电影的角度看可以剪辑得更紧凑些,但原作已让人目眩神迷——就像一块晶石,从不同的晶面上可以折射出哲学、美学和爱情的各种光辉。少年有种吹弹即破的美,无关情欲而让人心折。这不只是一部同志电影,而是人类对美的追逐与爱慕。可恨的是那种美甚至无需经过后天雕琢——它就在那儿了...
“感君一回顾”
维斯康蒂的手法有些古典,丧女音乐家痴恋美少年葬身瘟疫这个故事,挺像少男少女暗恋阶段远远跟随“思之不得,寤寐思服”的相思之苦,严格来讲其实和同志关系不大,落魄音乐家在少年身上看到的是自己与妻女的斑驳过往,以及深陷悲苦人生和创作瓶颈的身心幻灭,遇见少年就仿佛开了光,等于遇见了Muse,这个像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是纯洁的爱与美的化身,是音乐家理想中的Inspiration,是他毕生追求也不能获得的东西,所以他情愿守护到最后,一个人死于孤寂。
被疾病慢慢侵蚀生命的音乐家阿申巴赫,来到霍乱流行的威尼斯。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了无生气。船上的老人,船夫,旅馆的经理,每个人看起来都像是死神派来的恶魔,他们纷纷引导阿申巴赫去寻找死神之所在。但真正引导他走向死亡的却是那个绝美的塔契奥,那个代表现实美、自然美以及美的诱惑的美少年。他美得那样完美无缺,美得如同幻影,美得让这个音乐家一生追求的艺术都相形见绌,但这是不同年龄世界的美,确切的说,只有青春的光华才可以接近它。阿申巴赫为了能够在生命的弥留时光抓住这最后一丝霞辉,像木偶一样任凭别人为他染黑了头发,涂红了嘴唇。
很奇怪的电影。我觉得它根本不是现代意义的同性恋电影,倒像是回答艺术是什么的一个哲学电影,它指向美、爱、死亡,可仍然是谜。少年美如圣塞巴斯蒂安。他的眼神和意识感知真特别。
两个小时的电影,一直只有一个失魂落魄的男子长长的期许的目光。从陌生到炙热到缠绵。那白肌朱唇的男孩不解地一遍遍回眸。没有一句对话和交谈,但我想他们已经在彼此漫长的目光里,认识了一生那么长。
这小伙漂亮,也只有漂亮而已.对我来说,明显杀伤力不够~并且长大后实在是太不堪了~(对我而言==)......岁月呀岁月~蹉跎呀蹉跎~~~~~~~~~~~~~~~~~~~~~~~
这是部奇妙的有着和原书一样节奏和韵律的电影,但却少了原著里我最为喜欢的阿申巴赫无望的清醒。马勒很美。
带着爱情片期待看了大半场,当那场失败的演奏出现时,终于意识到在讲什么。少年的脸,海浪波光,求而不得的青春顿时变得残忍,年老和创造力衰竭是最终躲不开的瘟疫。
我应该在初见你的时分就死去
我要攀登顶峰的顶峰/我要再看一次日出/我要看尽上帝许下的福地/直到把眼睛看倦了为止/然后让白白的雪花把我埋葬/我的坟墓上写着/这里没有埋葬什么人/然后/再然后/就让它去吧(易卜生)
其实和同性恋没什么关系,这是维斯康蒂、帕索里尼们厉害的地方,不回避同时可以超越性向的去审视情感与美。就这么一路拍男主角走走停停,居然并不觉得困乏,这不是一般导演可以做到的。
现代艺术是什么?是瘟疫,是恶之花,是俄尔甫斯不能回头直视的妻子。美是一场瘟疫,就像暮年维斯康蒂那极端单调运镜和泛滥的马勒,如此病态,和阿申巴赫一样的病态。